判断食品中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含量是否达标,需要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分析。一般流程和方法如下:
1. 样品采集与制备:从待测食品批次中随机选取适量代表性样品。不同类型的食品可能需要不同的预处理。例如,固体食品(如面包、蛋糕)可能需要粉碎、过筛;液体食品(如饮料、酱油)可能需要适当稀释;含有大量油脂的食品(如沙拉酱)可能还需要脱脂,以制备适合检测的样品溶液。
2. 选择检测方法:目前,检测食品中羧甲基纤维素钠含量常用的方法有重量法、容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重量法:在特定条件下使羧甲基纤维素钠沉淀分离,然后通过称量沉淀物的质量来确定其含量。此方法操作比较简单,但灵敏度较低,适用于检测含量较高的样品。
容量法:基于羧甲基纤维素钠与某些试剂发生化学反应,通过滴定所消耗的试剂体积来计算含量。此方法需选择合适的滴定剂和指示剂,操作要求较高。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与标准品进行比较定量。HPLC具有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准确度好等优点。可准确测定食品中微量羧甲基纤维素钠含量,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检测方法。
3. 标准曲线绘制:用已知纯度、浓度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标准品,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按照选定的检测方法对这些标准溶液进行测定,记录相应的检测信号(如重量法中的沉淀物质量、容量法中的滴定体积、HPLC法中的峰面积等),以标准溶液浓度为横轴,检测信号为纵轴,绘制标准曲线。
4. 样品检测:将配制好的样品溶液按照与标准溶液相同的检测方法进行测定,得到样品的检测信号,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含量。
5. 结果判定:将被测食品中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含量与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该类食品中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最大使用限量进行比较。若检测结果低于或等于最大使用限量,则说明食品中羧甲基纤维素钠含量符合标准;若检测结果高于最大使用限量,则说明食品中羧甲基纤维素钠含量超标,不符合标准。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检测都有严格的国家标准和规定,如《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等,检测机构和人员应严格按照这些标准和方法进行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